首页 资讯 正文

中国版“星链”在这里诞生,未来目标:每一天半造一颗卫星!

体育正文 206 0

中国版“星链”在这里诞生,未来目标:每一天半造一颗卫星!

中国版“星链”在这里诞生,未来目标:每一天半造一颗卫星!

走进位于松江的格思航天展厅(zhǎntīng),最震撼的,莫过于卫星(wèixīng)堆叠模型。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目前批量化发星数量最多的企业,格思航天已经以一箭18星的形式成功(chénggōng)发射两批次36颗一代互联网卫星。 接着往前走,一条(yītiáo)和传统卫星截然不同的(de)(de)生产线,映入眼帘。这是一条智能化(zhìnénghuà)脉动生产线,每一个工位固定完成特定的操作流程,平板式构型卫星则“跑”起来,穿梭在不同工位间,以流水线方式完成生产。 商业航天是(shì)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、建设航天强国的(de)重要力量。在(zài)这里,记者窥见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生产流程、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。对航天产业来说,这是革命性的变化,或许亦是必然的选择。 首创一箭(yījiàn)18星堆叠发射分离关键技术 你或许听说过大洋彼岸埃隆·马斯克的(de)“星链”——一个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于2018年(nián)启动的巨型项目。 上海松江,中国版“星链”正在打造,它有个颇为诗意的名字:千帆星座。这是中国首个(shǒugè)进入(jìnrù)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,分三期部署:一期部署648颗卫星,提供(tígōng)区域网络覆盖;二期部署648颗卫星,提供全球网络覆盖;三期规划超过1.5万颗卫星,提供多元业务(yèwù)融合服务(fúwù)。 2025年3月12日,海南(hǎinán)文昌,0时38分,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(yuánmǎnchénggōng),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“一箭十八星”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(guǐdào) 今年(jīnnián)3月12日,海南(hǎinán)商业航天发射(fāshè)场,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以“一箭18星”方式成功发射,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(guǐ)道,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“至此,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已经来到了90颗,其中由格思航天研制的卫星36颗。”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枚(wénméi)金自豪地介绍。 要知道,卫星互联网可(kě)以在不依赖地面连接的(de)情况下,让信号便捷地覆盖全球;而要实现组网,并且具备竞争力,就必须以低成本、高效率,制造并发射成千上万颗卫星。今天,“一箭多(duō)星”,正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,但要做到“一次多装点(zhuāngdiǎn)”,可并不是件容易(róngyì)的事儿。 与通常看上去是圆柱体或立方体的卫星不同,格思航天的卫星看上去薄薄的,宛若片片席梦思。“我们管(guǎn)这叫作平板式构型。”文枚金解释,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结构,一大原因是为了适应“一箭多星”的发射(fāshè)需求(xūqiú)——发射时,“平板星”可以方便地被堆叠在一起,待火箭达到预定高度,卫星就能“一片片”被送入(sòngrù)轨道(guǐdào)。 “我们首创了‘一箭(yījiàn)18星(xīng)’堆叠发射(fāshè)分离关键技术,充分利用有限的运载空间(kōngjiān),进一步提升下游用户卫星部署效率。”文枚金告诉记者,“通过两次发射优化改进后,产品技术状态稳定,具备最终向一箭18星的成熟应用以及一箭36星的拓展应用方向发展。” 这里,不得不提一下这家创新企业深厚的行业(hángyè)背景了(le)。其股东之一,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——一直以来都在(zài)我国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。 “工匠式作坊(zuōfāng)”变成了“现代化产线” 格思航天的(de)卫星数字(shùzì)工厂,位于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。建筑面积逾(yú)3万平方米的工厂,外观上就颇具现代感,远看更像是一座科技馆。 本报记者曾走访过不少卫星生产车间,见到最多的场景是(shì),一颗卫星处于车间C位,工程师们围着(wéizhe)卫星打转,主打的是“稳定高质”和(hé)“慢工出细活”。这种“单品模式”在高可靠性的同时,也导致成本居高不下——而对商业航天来说,这显然是无法(wúfǎ)接受的。 透过(tòuguò)格思航天卫星工厂的玻璃窗,记者看到,高复杂度、高难度、多技术交叉的卫星变成了流水线产品。12个核心工位上,高精尖自动化设备代替部分(bùfèn)人力,专业技术人员则专攻(zhuāngōng)精密件组装和品控(pǐnkòng),生产效率大大提升。 “在这里,我们把‘工匠式作坊’变成了‘现代化产线’。”文枚金透露,格思航天拥有当前国内最完善的(de)脉动式卫星生产线,配套(pèitào)了行业先进的“柔性智能化、数字(shùzì)孪生、云制造”技术以及完整的测试和试验设备,整个(zhěnggè)卫星工厂不仅在功能上实现了端到端全覆盖(fùgài),也在数字化方面实现了全覆盖。 记者了解到,与以往一颗卫星(wèixīng)制造(zhìzào)至少需耗时数月不同(bùtóng),格思航天的产能一旦完成爬坡,就能以每1.5天制造一颗卫星的节奏,实现年产300颗卫星的目标。 更令人振奋的是,两个(liǎnggè)月前,格思航天二期工厂项目,在(zài)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作为全市10个重点项目之一(zhīyī)正式签约(qiānyuē)落地松江区,计划投资超10亿元建设吨级卫星脉动生产线,预计在2027年投入使用。 “新工厂将(jiāng)主要针对后续推出的大尺度手机直连卫星,将进一步填补国内吨级(dūnjí)卫星批生产能力、吨级卫星堆叠试验能力、手机直连卫星系统级测试能力以及大尺寸太阳翼总装(zǒngzhuāng)及验证能力。”文枚金表示。 无惧(wújù)竞争 构建良性产业生态 2015年,国家多部委(bùwěi)发布《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(guīhuà)(2015-2025年)》,被很多人称为(chēngwéi)“中国商业航天元年”。记者也提出心中疑惑:为何(wèihé)商业航天前几年相对“安静”,直到近些年才逐渐被公众所熟知? 在文枚金看来,政策的(de)开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在商业航天起步的前五年,火箭的发展相对更快,当然(dāngrán)也需要更长的研发周期;当“摆渡车”的运载能力奠定(diàndìng)好基础,卫星制造才有了更多可能。 众所周知,低轨(dīguǐ)空间能容纳(róngnà)的卫星(wèixīng)数量有限。卫星绕地球运行需要申请轨道和频段资源,国际电信联盟(ITU)在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上(shàng)遵循“先登先占、先占永得”的原则,这让全球低轨卫星资源竞争异常激烈。 不容忽视的(de)是,“千帆”竞发时,“星链(xīngliàn)”已累计发射了(le)7000余颗卫星。“从全球牌面来看,不能否认‘一超(yīchāo)多强’的局面,中国目前稳居第二的位置,和身前有差距,但也拉开了身后的距离(jùlí)。”文枚金告诉记者,中国的“星网”和“千帆”正迎头赶上,积极抢占频道轨道资源。 在上个月的“中国航天日”上,《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(jíqún)的若干措施》问世。其(qí)主要目标是,将商业航天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打造成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产业链,全面建设重复使用火箭(huǒjiàn)创新高地(gāodì)、低成本商业卫星规模制造高地、重点行业应用服务(yìngyòngfúwù)高地。目标明确,到2027年,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。 文枚金告诉记者,完整安全的产业链、供应链,创新(chuàngxīn)人才的高密度和可及性,以及政策的创新性、稳定性,都是上海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,“从后端研发(yánfā)到中端智造再(zài)到前端市场,上海都能提供各维度的资源(zīyuán)支持。” “探索浩瀚宇宙,发展航天事业、建设航天强国,是格思(gésī)人不断追求的航天梦。”未来,作为商业(shāngyè)航天产业链卫星端的链主企业,格思航天将持续牵引上游企业集聚及落地,力争在国际(guójì)商业航天版图上贡献中国力量、上海(shànghǎi)力量。 来源:新民晚报 作者(zuòzhě):郜阳
中国版“星链”在这里诞生,未来目标:每一天半造一颗卫星!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